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书包网

第20章

上海人自己都敢揭自己的短,当然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我这本书就是在上海出版的,我关于城市文化的一些文章也都在上海出版的《人民日报》(华东版)、《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发表。

上海人看了也许会有不同意见,但没有人认为不该发表,更没有人像当年扬州人对付我的同宗前辈易君左那样,要和我对簿公堂。

这无疑是一种有自信心的表现。

那些没有自信心的人,是不敢让&ldo;丑媳妇&rdo;公开亮相的,也是容不得别人提一点点意见的。

看来,除自称&ldo;大上海&rdo;这一点较北京为&ldo;掉价&rdo;外,上海人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显然是自信心十足。

的确,上海人对自己社区的优越性,似乎确信无疑。

除在北京人面前略显底气不足外,上海人对自己社区文化的优越性,几乎从未产生过怀疑。

一个可以证明这一点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上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充满自信地把上海文化传播到哪里,而且往往能够成功。

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支援边疆、支援三线、上山下乡等),上海人大批地走出了上海,来到北大荒、云贵川、新疆、内蒙,撒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他们在当地人那里引起的,首先是新奇感,然后是羡慕和模仿。

尽管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带着&ldo;自我改造&rdo;的任务去那里的,但他们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改造着那里,在普及小裤脚、茄克衫和奶油蛋糕的同时,也在普及着上海文化。

改造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上海人还是上海人,而一个个边题小镇、内陆山城、乡村社区却变成了&ldo;小上海&rdo;。

无疑,这不是因为某几个上海人特别能干,而是上海文化的特质所致。

上海文化这种特别能够同化、消解异质文化的特质和功能,几乎像遗传基因一样存在于每个上海人的身上,使他们甚至能够&ldo;人自为战,村自为战&rdo;。

结果自然是总有收获:如果有足够多的上海人,他们就能把他们所在的地方改造成&ldo;小上海&rdo;。

如果人数不够,则至少能把自己身边的人(比如非上海籍的配偶)改造成半个上海人。

比如,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军垦农场,无论是其他城市的知青,还是农场的老职工及其子弟,只要和上海知青结了婚,用不了多久,都会里里外外变得像个上海人,除了他们的口音以外。

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姑娘)就是有这种本事:如果上帝不能给他(她)一个上海人做配偶,他(她)就会自己创造一个。

似乎可以这么说,上海文化很像某些科幻影片中的外星生命体,碰到什么,就把什么变得和自己一样。

我们还可以这么说,北京文化的特点是有凝聚力,上海文化的特点则是有扩散力。

北京的能耐是能把全国各地人吸引到北京,在北京把他们同化为北京人;上海的能耐则是能把上海文化辐she出去,在外地把外地人改造为上海人。

显然,这种同化、消解异质文化的特质和功能,是属于上海社区的。

上海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上海人与非上海人之间的区别和差异,要远远大于上海人与上海人之间在身份、地位、职业和教养等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在北京或其他城市,你多半可以很容易地大体上看出一个人是什么身份,干什么的,或处于什么阶层,而在南京路上,你首先分辨出的,则是上海人和外地人。

至于上海人,除了身着制服者外,你就很难再看出什么名堂来他们几乎都一样地皮肤白皙、衣冠整洁、坐站得体、彬彬有礼,甚至连先前的人力车夫,也能说几句英语(尽管是&ldo;洋泾浜的)。

总之,他们都有明显区别于外地人的某些特征,即仅仅属于上海社区的特征,当然都&ldo;一样咯统统阿拉上海人&rdo;。

可见,&ldo;上海人&rdo;这个概念,已经涵盖和压倒了身份、地位、职业的差异和区别,社区的认同比阶级的认同更为重要。

因为上海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已经差不多把那些差异都消解结果,在外地人眼里,上海就似乎没有好人和坏人、穷人和富人、大人物和小人物、土包子和洋鬼子,而只有一种人‐‐上海人。

当然,上海人并不这么看。

在上海人看来,&ldo;上只角&rdo;和&ldo;下只角&rdo;、&ldo;上等人&rdo;和&ldo;下等人&rdo;,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只是外地人看不出。

况且,上海的舆论导向,似乎也倾向于社区的认同,或致力于营造上海社区的情调和氛围。

相邻小说
全帝国都在撮合我俩  遥望行止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我们青春里的小确幸  瓮城火  东北娇妻:开局给霸总脑袋干开瓢  (网王+死神同人)假面归来  帆江倒海  海棠三号  龙套传奇  从星空到心灵  幻魔录  苏辰苏昊  金屋藏起白月光  帝国的终结  我在末世里开度假宾馆  恐怖的QQ群  主君驯龙指南  玲珑配  边山寒[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