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书包网

第23章

上海则不一样。

因为上海是滩。

什么是滩?滩不是圈子,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它根本没有什么边际,也没有什么界限。

在这个开放的体系中,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别的而且是出出进进的人,很难形成圈子。

即便形成了,也只是松散的圈子,很游移,很脆弱,最终会被&ldo;滩&rdo;消解。

因为&ldo;圈子&rdo;与&ldo;滩&rdo;是格格不人的。

你什么时候看见海滩上有圈子没有。

即便有,也很松散。

滩上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海滩的开阔和自由,是个体与滩涂的直接认同和对话,而不是什么小圈子的存在。

上海人便正是这样。

他们的&ldo;圈子意识&rdo;远远弱于北京人。

尽管他们也有圈子,但多半都很松散。

更多的时候,还是&ldo;自管自,各顾各&rdo;。

上海人的口头禅&ldo;关侬啥事体&rdo;,便再明显不过地表明了上海人的这种&ldo;滩涂意识&rdo;。

北京上海两地的民居,也很能体现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

北京最典型的民居是&ldo;四合院&rdo;。

所谓&ldo;四合院&rdo;,就是一个用围墙圈起来的家庭或家族的小天地。

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以看作是北京城的&ldo;缩微品&rdo;。

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圈子中的小圈子。

圈子里面的人是一种群体的存在,却未必能与外面的人认同。

我常常怀疑,北京人的圈子意识,是不是多少与这种居住环境有关。

何况北京除了大圈子(北京城)、小圈子(四合院)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大不小的&ldo;中圈子一。

机关、学校、工厂、医院,一律高墙大院,壁垒森严,自成系统。

北京人,就生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ldo;圈子意识&rdo;。

尽管现在大圈子(北京城墙)拆掉了,小圈子(四合院)也渐次消失,但&ldo;圈子意识&rdo;却已成为北京人的一种&ldo;文化无意识&rdo;,积淀在北京人的心理深层,甚至形成了北京人的一种文化性格。

上海最典型的民居则是所谓&ldo;石库门&rdo;(尤其是&ldo;新式石库门&rdo;)。

它实际上是把许多差不多一样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纵横排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毗邻布置,从而形成一个个社区。

这种建筑结构,显然最明显地体现了上海特有的文化模式‐‐个体直接而不是通过圈子与社区认同。

据统计,上海市民约有半数左右居住在这种旧式里弄中,而且多在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地段,则上海人的文化性格,也就不能说与它无关。

事实上,上海虽然有所谓&ldo;上只角&rdo;和&ldo;下只角&rdo;之别,有花园洋房、公寓住宅、里弄住宅和简易棚户四类等级不同的民居,但这些民居的建设,大体上是&ldo;摆摊式&rdo;的,没有北京那种从中央向外围层层扩散、层层降格的布局。

甚至杂居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可能。

实际上,所谓&ldo;石库丫里弄,便是杂居之地。

那种住宅,只要付得起房钱,谁都可以来住,而居于其间者,事实上也五花八门,职业既未必相近,身份也未必相同。

也可以这么说,上海,是铺开了摊子往里&ldo;进人&rdo;。

只要进来了,就属于上海滩,而无论其身份地位高低贵贱如何。

也许,作为大大小小&ldo;冒险家&rdo;的&ldo;乐园&rdo;和一个庞大的&ldo;自由市场&rdo;,它要问的只有一句:你是否有足够的精明?如果有&ldo;精明&rdo;这张门票,你就可以在这个滩上一显身手

因此,我们无妨说,北京人的&ldo;文化无意识&rdo;是&ldo;圈子意识&rdo;(城意识),上海人的&ldo;文化无意识&rdo;则是&ldo;滩涂意识&rdo;(滩意识)。

北京人和上海人&ldo;文化无意识&rdo;的体现,是随处可见的。

相邻小说
我们青春里的小确幸  全帝国都在撮合我俩  边山寒[种田]  恐怖的QQ群  苏辰苏昊  从星空到心灵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帝国的终结  主君驯龙指南  玲珑配  (网王+死神同人)假面归来  龙套传奇  遥望行止  瓮城火  幻魔录  我在末世里开度假宾馆  东北娇妻:开局给霸总脑袋干开瓢  海棠三号  金屋藏起白月光  帆江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