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书包网

第25章

总而言之,大气的北京城城内有城,官、学、民三种文化各安其位,各守其本,形成一体化前提下的多层次;开阔的上海滩滩外有滩,五湖四海风云际会,天南地北交互消长,形成多样性前提下的一体化。

北京与上海,是两类不同的大城市,有着两种不同的大手笔。

北京&ldo;一体多层&rdo;,上海&ldo;多样统一&rdo;。

北京大气,上海开阔。

同样,北京人和上海人,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北京人是身份感比社区性更明显(所谓&ldo;丢份儿&rdo;、&ldo;拔份儿&rdo;即含有注重身份的意思在内)。

一个北京人,首先是官员、学者、平民,然后才是北京人。

当然,所谓&ldo;身份感&rdo;,不一定就是职业、阶级,也可能是指&ldo;品类&rdo;,即&ldo;君子&rdo;与&ldo;小人&rdo;、&ldo;高士&rdo;与&ldo;败类&rdo;。

不管什么时候,北京人都不能丢了身份,这就叫&ldo;倒驴不倒架&rdo;。

因为倘若丢了&ldo;份儿&rdo;,就没人承认你是北京人岂止不是北京人,就连是不是人,只怕也还麻烦。

上海人则是社区性比身份感更突出。

他们首先是上海人,然后才是商人、职员、自由职业者。

上海学者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上海市长徐匡迪也曾因不会讲上海话而受到歧视。

的确,在上海人看来,是不是上海人,比什么都重要;而会不会讲上海话,则往往决定着你在上海和上海人那里所能享受到的待遇。

在外地,一句上海话,往往就能引起上海人的惊喜:&ldo;侬上海人呀!

&rdo;接着就是用上海话热烈地交谈。

至于对方是什么职业身份,则往往不在考虑之列。

我自己就曾用这种办法&ldo;哄骗&rdo;过不少上海人。

尽管最后不得不承认我的上海话是&ldo;洋泾浜&rdo;的,还是能赢得不少的赞许:&ldo;&lso;洋泾浜&rso;侬也晓得呀!

&rdo;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有&ldo;小上海&rdo;,却几乎从来没有&ldo;小北京&rdo;。

因为北京人一到外地,首先是融入自己阶层的圈子里,官员归官员,学者归学者,当然也就不可能像上海人那样,首先是上海人归上海人,并一起传播上海文化,把当地改造为&ldo;小上海&rdo;结果是,爱&ldo;抱团几&rdo;的北京人,到了外地,便成了并无社区特性的散兵游勇,而平时&ldo;各顾各&rdo;的上海人,在外地却大成气候,当然,不是某个上海人的气候,而是上海文化的气候。

也许,这就是上海滩,这就是上海滩的秉性和秘密。

弄清了这些秘密以后,我们似乎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上海人?上海人的社区文化特征是什么?他们究竟有什么资格和本钱看不起外地人?

四 &ldo;城市部落人&rdo;

人的秘密,从来就是文化人类学的最高秘密。

许多学者都指出,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

他们在中国,就像犹太人、吉普赛人在西方世界一样扎眼醒目。

无论走到哪里,上海人往往都会一眼就被认出。

他们身上那种&ldo;上海味&rdo;,几乎是洗也洗不掉的。

而且,正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尽管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却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样,上海人在离开了上海以后,也仍是上海人。

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如果哪一天,大上海真的&ldo;沉没&rdo;了,上海人也不会因此而消失。

因为上海人是&ldo;城市部落人&rdo;。

相邻小说
苏辰苏昊  我们青春里的小确幸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从星空到心灵  我在末世里开度假宾馆  幻魔录  龙套传奇  遥望行止  金屋藏起白月光  边山寒[种田]  主君驯龙指南  帆江倒海  东北娇妻:开局给霸总脑袋干开瓢  瓮城火  全帝国都在撮合我俩  海棠三号  (网王+死神同人)假面归来  恐怖的QQ群  玲珑配  帝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