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书包网

第70章

的确,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

即以饮食为例。

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其代表作&ldo;豆皮&rdo;即有&ldo;包容&rdo;、&ldo;兼济&rdo;的文化特点。

武汉人在体格、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

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

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

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并存,文武兼备。

三镇中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汉口,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样,曾经有过租界。

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门户。

作为一度独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类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员,在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

相对逊色的汉阳,则有着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汉阳兵工厂生产的&ldo;汉阳造&rdo;,也曾名驰一时。

至于&ldo;文昌武不昌&rdo;的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湖广总督府曾设立于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设立于此。

在武昌,还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

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

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

武汉的学术事业,尤其是人文学科,曾号称与北京、上海成&ldo;鼎足之势&rdo;。

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武汉三镇,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这样美妙的组合,国内又有几个?

更何况,武汉的&ldo;运气&rdo;也并不那么坏。

内陆开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解放中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武汉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1949年后,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它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陆开放城市。

此之谓&ldo;得天时&rdo;。

地处国中,九省通衙,此之谓&ldo;得地利&rdo;。

集三镇优势,合四海人文,此之谓&ldo;得人和&rdo;。

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武汉应该成为文化上的&ldo;集大成&rdo;者。

然而事实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正如武汉原本可以成为首都却终于没有当上一样,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也未能领袖群伦。

岂但未能领袖群伦,连十分出色也谈不上。

它的学术研究成就一般,文艺创作也成绩平平。

人们像朝圣一样涌进北京,像观风一样看着上海,对南京也另眼相看,却似乎不大把武汉放在眼里。

武汉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从来没有成为过全国的中心,甚至哪怕是&ldo;热点&rdo;。

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只不过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面镜子。

它映照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

北京有&ldo;京派文化&rdo;,上海有&ldo;海派文化&rdo;,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显,广州便更是特色鲜明,就连一些不怎么样的小城镇也不乏独到之处。

请问武汉文化有什么特色似乎谁也说不出。

它&ldo;雅&rdo;不够,&ldo;俗&rdo;也不够,既不新cháo,也不古朴,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都没有。

武汉人自嘲兼自慰的说法,叫&ldo;以无特色为特色&rdo;。

然而如果表现不出特色来,岂非&ldo;不出色&rdo;?

事实上,武汉文化原本是应该&ldo;出色&rdo;而且也不难&ldo;出色&rdo;的。

相邻小说
全帝国都在撮合我俩  金屋藏起白月光  主君驯龙指南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海棠三号  边山寒[种田]  龙套传奇  瓮城火  恐怖的QQ群  从星空到心灵  我在末世里开度假宾馆  我们青春里的小确幸  遥望行止  帆江倒海  东北娇妻:开局给霸总脑袋干开瓢  幻魔录  帝国的终结  玲珑配  苏辰苏昊  (网王+死神同人)假面归来